《灵枢·官能》云:“针所不为,灸之所宜”。艾灸疗法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治疗方法,用来防病治病深受病人的喜受。但在治疗过程中,针灸从业人员和患者常常暴露于艾燃烧所释放的烟雾里,吸入较高浓度的烟雾。
那么,艾灸燃烧释放了什么物质?这些物质哪些是有利的,哪些是有害的?如何达到治病的效果?这恐怕是好多人的疑问,这篇文章就是来揭秘艾灸的利与弊。
艾灸有三个研究较多且比较公认的治疗原理:
1、温通
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艾灸的温热刺激,作用于人体特定的部位,促进人体气血运行畅通的作用,这一点,已经通过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得到了证实,比如艾灸有利于促进创面血管生成,改善局部血流状态,有利于局部微循环建立和创面愈合。艾灸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能温通经络,提高肌力、加强膝关节稳定性的作用。这个不是艾灸独特的地方,其他方式的温热刺激,也能达到类似的效果。
2、温补
众所周知,艾叶气香性温,温经止血,散寒止痛效果很不错。一些中成药像艾附暖宫丸等药物中,艾叶是主要成分,是温经止血之要药,艾叶在里面主要起到散寒而暖气的作用,适用于虚寒性的出血病证。
临床对艾灸温补效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温热刺激及由此引发的机体保护、脏器功能恢复等相关效应之间的关系方面,艾灸的温补效应体现在:促进胃肠血液循环,促进营养物质生成、转运、分布与利用,改善造血功能,调节神经内分泌,提高免疫力等。
3、光辐射效应
这一点,可能是与其他植物或药物燃烧后产生热能辐射的最大不同之处。大家可能都知道红外线,其实就是辐射波长在760nm~400μm波段的是具有医用价值的,而且波长越短,波的频率越高,穿透能力越大,即进入人体也越深。研究显示,艾叶在燃烧时候产生的波长是在0.8~5.6μm之间,比较能被人体吸收,且光谱相对比较离散。所以人表面上感觉是热热的,但已有研究报道称,局部的能量代谢速率比周围要高。从现代医学的角度说,就是表皮吸收了热量,加速了体表的血液循环,带动了人体自身的代谢。也就是中医说的,通经络,气血畅行。
释放的物质
目前,艾烟的临床治疗效果是毋庸置疑的,无论是在动物实验还是在临床观察中都得到了证实。艾灸存放的时间越久,艾绒比例越高,易挥发的成分相对越少,难挥发的成分相对含量越高,作用也越明显。
上面说了说艾灸的原理,也从光辐射的角度谈了谈艾灸可能会人体有保健或治疗功效的原因,但是艾灸燃烧究竟释放了什么物质呢?
最主要的是燃烧释放出的艾烟,也是艾灸治疗过程中的附属产物。艾烟对人体的影响既含有利成分,也有不利成分。其中萘类属于具有致癌性的多环芳烃类化合物。
一般认为,艾灸燃烧产物一方面可经由呼吸系统使嗅觉器官产生气味感觉,在大脑神经中枢中表现出特殊的传导途径,引起机体各方面的信息反馈;另一方面经由皮肤、毛孔、汗腺等外周系统吸收入人体,调节各系统功能活动。
研究表明,艾灸在较低浓度下可发挥其良性效应,有清除自由基和抗衰老、抗菌和抗病毒、改善免疫功能、改善微循环等作用。通过查阅文献,发现浓度在高于0.12g/L时,可以认为随着艾烟浓度的增加,细胞活力逐渐下降,表明这个浓度之上的艾烟冷凝物对细胞具有毒性作用。
艾灸的不利方面
艾灸的不良反应包括对呼吸功能、免疫系统和血液系统的影响。超过一定浓度的艾烟可降低肺部细胞活性,产生不良反应。研究显示,艾烟可引起染色体畸形,且随着浓度升高,可能会产生遗传毒性,具体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这可能会成为长期暴露于艾烟中的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危险因素。
虽然说,也有不少研究报道称,艾烟对多种细菌、真菌、病毒有抑制或杀灭作用,并具有止咳,祛痰,平喘,抗过敏,镇痛等作用,但是超过一定浓度的艾烟,风险大于获益。毕竟艾烟中大部分还都是一些不完全燃烧的产物,比如飘尘、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等,在局部的诊室环境中,这些物质的大幅度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对于治疗的病人而言,因为接触时间短,不会有太大风险,但是对于长期处在这种环境中的中医师而言,却是一种潜在的健康隐患。
关于艾灸的过敏
近年来,也有个案报道过艾灸过敏现象,比如可以引起全身斑丘疹、憋气、胸闷、呼吸困难等过敏症状。这个发生的频率到是不多,中止艾灸治疗或离开艾烟环境后过敏症状消失。
是否可用现在技术手段替代?
基于人们对艾灸的推崇,又担心有烟熏过敏等影响,有人发明了以微波、远红外线、神灯等理疗器械代替传统的艾灸。然而据临床使用发现,艾灸效果不是简单理疗器械的物理热刺激所能及的,而是通过其独特的温热刺激、光辐射、艾灸燃烧时生成物经由患者的呼吸及皮毛组织吸收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你喜欢艾灸吗?提醒一下中医师,经常开窗通通风吧!
@健康真相官#健康侦探社#